close


「如果沒有了Piaf,巴黎只是一坨狗屎。」,這是我在觀賞這部電影前,唯一對這位風華絕代的香頌女伶的唯一瞭解。這句狂妄的註解讓我對Edith Piaf產生了極度的好奇,上網去搜尋了她的影音資料,才知道,她就是〈玫瑰人生〉(La Vie En Rose)的原主唱。這首〈玫瑰人生〉曾經出現在許多的音樂合輯裡,有許多當前頗具富名聲的線上歌手重新演繹,衝著這首動聽的音樂,我決定前往戲院去認識這位號稱近代歐洲最偉大的女歌手。

中文片名《玫瑰人生》就是取自La Vie En Rose這首歌的譯名,直接卻又貼切。玫瑰的芬芳優雅總是被應用在象徵浪漫的意象,然而它的尖銳帶刺同時有代表著美麗背後的危險。Piaf的人生就如同玫瑰一樣,浪漫又美麗。

電影從Piaf在台上演唱突然昏倒在地開始,切轉入她的童年,敘述這位女歌手的童年過程。Piaf出生在一個髒亂混雜的貧民窟,小時後的她臉上始終沾滿了泥巴與鼻涕,穿著破爛的布衣,在潮濕污穢的陰暗角落裡成長著。她的母親也是一位演唱者,總是站在街頭扯著喉嚨賣唱,卻被經過的路人投以鄙夷歧視的眼光。後來Piaf陸續被帶到妓院與馬戲團,鎮日與被社會視為卑賤的人們共同生活著,然而,骯髒的環境卻掩藏不住她蠢蠢欲動的待綻光芒,在街頭賣唱的偶然機會下,她被引進了酒吧駐唱,開始享有微微的知名度。但命運之神不願給她就此平步青雲的好運,被懷疑牽涉酒吧老闆的謀殺案一事讓Piaf的歌唱事業一落千仗,用歌聲征服聽眾的Piaf,頓時變成舞臺上被嘲弄指責的落難犬。本以為人生就此衰敗墮落下去,卻又被舊識幫助,進入正式的音樂殿堂學習深度的歌唱技巧,就此終於站上上流品味的正式音樂廳一展歌藝。Piaf精湛的表演讓她的知名度旋即爆炸傳開,成為報章媒體爭先報導的對象,終於成為一位享譽國際的知名歌手。成名後的她,因為惡習不改,她開始依賴藥物,過量的注射讓她在四十幾歲的壯年時期,看起來卻像六十好幾的佝僂老嫗。晚年的她體力逐年下降,身體愈加敗破脆弱,必須依靠藥物注射才有辦法在台上開口演唱。最後,她因體能無法負荷被迫結束了演藝事業,在看護及友人的照料下,在病床上度過了她的餘生,享年48歲。

電影將Piaf的生平分成童年、青年與老年三個階段展開敘述,並且在各個階段安插多曲Piaf動人的演唱歌曲。她戲劇性的人生遭遇充滿了離奇與意外,而這樣不凡的人生讓她的演唱充滿了能量,不論是詮釋痛苦失意或歡欣鼓舞的歌曲,她都能拿捏得的恰到好處而且絲絲入扣。飾演Piaf的演員Marion Cotillard,在詮釋Piaf演唱的神情時,將Piaf的神情表現的活靈活現,痛苦或快樂、落寞或幸福、傷心或喜悅,各種情緒她都表現的不慍不火。Marion用表情與肢體給Piaf的歌聲帶來更多的渲染力,站在舞台上縱情演唱的她,彷彿Piaf附體一般,在多首如泣如訴的歌唱中,讓電影裡及螢幕前的觀眾,再一次的經驗這位女歌手帶給人的驚奇與感動。

倘若〈玫瑰人生〉是奠定Piaf演唱地位的傑作,那麼,Piaf的人生經遇便是這首歌曲的最佳寫照。

Piaf的生命充滿了顛沛流離與暗潮洶湧,缺乏雙親關愛的童年、失去摯愛的青年、孤獨寂寞的晚年,在台上光芒萬丈的Piaf,背後的人生是一片慘澹灰色。電影裡有一幕描述Piaf因為體力透支而被抬至後台,所有的工作人員及醫師友人都要Piaf取消接下來的演唱,Piaf卻崩潰的要求立即回到台前演唱,她淒厲的哭喊著:「讓我唱完一首歌,如果我一天沒有辦法唱完一首歌,那麼我就沒有自信了,我就什麼都沒有了…」這句撕心裂肺的請求實在令人感到深沉的傷感,台上的Piaf與台下的Piaf,是全然迥異的兩種人生,台上的Piaf用觀眾的掌聲及肯定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,台下的Piaf卻因為不斷的失去摯愛而找不到自己生存下去的理由。

有一幕場景敘述Piaf因極度寂寞而任性的要求她的情人Marcel從紐約坐飛機到法國來陪伴她。隔天清晨,Marcel出現在Piaf的枕邊以輕吻喚醒了她,Piaf便開心雀躍的急著幫Marcel準備早點,並匆忙的到隔壁房間尋找要送給Marcel的禮物。然而,翻箱倒櫃的她卻怎麼找也找不到禮物,氣急敗壞的Piaf便轉身向友人及家僕求助協尋,卻只見大家都沉默悲傷不忍的表情望著自己,困惑的她急著反問大家發生了什麼事,而她所得到的答覆竟是:「妳要保重,Marcel的班機失事了…」。不敢置信的Piaf立即衝回到房間,只見散落的床被上根本見不到Marcel的蹤影。她開始倒地放聲痛哭、錐心刺骨的嘶吼著她的愛人之名。但突如的打擊讓她無法立即的全盤接受事實,因此她立刻又從地上爬起來,涕淚縱橫,顫抖無助的走過走廊,一步一步的向前踏行,大聲喊叫愛人的名字,期望他再次出現,終於她走到了長郎的盡頭,驚恐悲傷的Piaf推開房門,此時,我們在門後所看到的並非Piaf所期待的Marcel的身影,眼之所見反而是一片屏息以待的觀眾以及刺眼的聚光燈照射,Piaf的背影步履蹣跚的走向麥克風,無聲的唱起歌來…這一幕安排將Piaf人前人後的生活都暴露在觀眾眼前,不論是電影裡面向Piaf的聽眾與螢幕前看著Piaf背影的我們,兩方的眼光焦點集中在Piaf身上,她的不落魄不堪無所遁形,不論在幕前幕後,都有人窺視著她的生活,評斷著她的表現。這樣的殘酷壓迫與無情消費也許是Piaf需要依靠藥物麻痺自己生活的原因之一,在她呢喃如泣的演唱下,我們見到的,是玫瑰的艷麗迷人底下,所隱藏的芒刺與傷痕。

也是因為這樣充滿話題性的生命經歷,讓Piaf的自傳性電影產生了張力,我們在聆聽優美旋律的同時,還看見了作為一位傳奇性女歌手所換來的犧牲與承受。但Piaf終究活得精采十分,即便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與傷害,她都能重新灌飽能量,一次又一次的站上舞台綻放她的熱情,她努力擁抱她的人生,自始至終都是這麼用力的生存著。片尾有一段描述晚期的Piaf自知自己的無法負荷而取消奧林匹亞的演唱,而某個晚上一名自稱即將前往戰線的年輕軍人自行前往晉見Piaf,請求Piaf聆聽自己創作的曲子。此時的Piaf已是渾身病痛,無力的她癱軟的坐在年輕軍人的背後,搖搖欲墜的垂著頭,看起來就像隨即會暈眩過去般,這裡的鏡頭刻意的用背光的效果拍攝Piaf的身影,剪影似的身影讓Piaf蒙罩在一片陰沉死寂的荒涼裡,觀眾還以為Piaf已經昏睡在椅子上了,然而當軍人彈唱出一小段曲調時,Piaf突然激動的從黑影中站起來,容光煥發激動萬分的喊叫著:「就是這首歌,我要了,這首歌就是我的人生寫照!」這首〈Non je ne regrette rien〉便是她在1960年奧林匹亞所完成的最後演出。即便身體已是風中殘燭的衰落,Piaf依然堅持要用燃盡的生命之焰唱歌,她仍舊要用歌聲向世人傳頌她所堅持的理念與信仰,電影最後結束在她渾厚激昂的演唱,鏡頭使用了特寫,突顯了Piaf蒼老疲憊的面容上,散發出的堅毅勇氣。就如同黑暗中綻放的玫瑰般特別鮮紅、閃耀。

最後放上我印象最深刻的的台詞,代表著Piaf一生從未放棄的信念與堅持:

Piaf在海灘接受訪問所講的一段話:

記者:妳想給女人們什麼樣的建議?
Piaf:愛。
記者:少女們呢?
Piaf:愛。
記者:對孩子們呢?
Piaf: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riij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